范锐平同志在成都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
2017-10-13 00:00
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努力建设国家健康城市
——在成都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30日)范 锐 平
同志们:
刚才听了六个单位的发言,总体感觉认识高、理念新、决心大,为建设健康成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也增强了我们建设健康成都的信心。今天的会议除成都市各级干部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之外,我们还邀请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业、高校及省属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中央机关、在蓉机关一直以来对成都各项工作的支持,特别是我们健康医疗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全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化理念认知,总结交流经验,对建设国家健康城市进行动员、部署。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首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目标、战略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是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今年3月,全省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王东明书记强调要坚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让健康福祉惠及全省各族人民。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为我们建设国家健康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刻阐明了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始终把健康城市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把“人民共建共享”作为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党的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在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保障群众基本健康权益,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立足市情、把握规律,坚定自信、增强自觉,让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在成都越走越宽广。
四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大健康”理念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注重“治已病”转向注重“治未病”;涉及领域,从主要以卫生计生领域为主,向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多领域拓展;指向群体,涵盖少年儿童到老年人;依托力量,既有各级政府,也有社会和个人。我们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时要秉持“大健康”理念,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着眼,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调动全社会力量实现共建共享。
五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改革创新从未止步,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与好评。成都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分级诊疗国家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们一定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以持续改革促进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不断增强成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健康城市建设成为共识。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意见》,成都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的蓝图更加清晰、战略不断深化,崇尚文明、追求健康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健康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全面推进“三治一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营建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医联体实现基层100%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超9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1%,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9%。卫生与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前完成,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8.05张,连续23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辛勤奉献,也得益于全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也为我们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卫生与健康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首先,从国际通行的衡量全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来看,成都在北上广深和11个国家中心城市共1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人均期望寿命79.01岁。我们对标的广州,也是湿热气候,我们是西南,它在东南,它是82.34岁;我市孕产妇死亡率达十万分之九,同为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是1.39/12万;我市婴儿死亡率达3.58‰、青岛是2.89‰。从国际通行的衡量全民健康 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从医疗技术支撑能力来看,成都在全国省会城市市属医院竞争力排名中相对靠后,进入百强的只有8家,最靠前的成都市三医院仅排名12,而广州进入10强的有3家,南京、武汉各有2家;城市医院科技影响力指数仅为181.5,远低于北京的866.29和上海的485.23(我们没有涵盖我们华西、省属医院)。从市域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看,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拥有三甲医院18家、占全市总数的85.7%,每千人口床位数10.76、医师数5.31、护士数6.77,而其他区域分别为6.63、2.46、2.85。所以大家经常在讲城市中心区拥堵是由人口过密所致,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都在城市中心城区进行。什么是非核心功能,除了满足本地的市民需要之外的其它的功能都属于非核心功能。不研究这个问题,从全市来看是看不出问题,但从区域分布在来看有问题。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看,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日益突出,全市高血压患者363.6万人、糖尿病患者106.6万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到88%,全市仅有13.6%的居民能保持健康行为方式,健康管理面临多重挑战。我们看一个城市的现代与落后,有一个标识,就是晨起锻炼的人数的比例。成都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喜欢夜生活、火锅店、茶馆、麻将馆,早上起来搞健身的为数不多,我们这个比例还是很低。
这些短板和问题,表面上看是指标的差距、发展的差距,实质上是认识上的差距、理念上的差距,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念转变为先导,把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引向深入。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破除“以治病为中心”的局限,把健康内涵延展到身心内外等多维度,把健康链条延伸到生老病死全周期,把健康管理落实到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把健康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我们讲“大健康”不是就健康论健康,更不是一说健康,就是我们疾控部门的事情,是我们卫生部门的事情。实际上健康是我们全社会的事情,涵盖了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涵盖了我们行为方式的全过程。要牢固树立“大卫生”理念,跳出单纯依靠医疗卫生部门的“小处方”,系统开出部门通力合作、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逐步形成融入全局、贯穿全程、动员全民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格局;今天的这个会议请了规划局、环保局、体育局发言,实际上还有教育局和文化局,也应该请他们讲讲,文化的心理辅导,文化的理念传播,教育的知识普及都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要牢固树立“大服务”理念,以“有为政府”担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以“有效市场”构建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多元供给格局,不断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容量和质量,更好满足市民差异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要牢固树立“大共享”理念,健康涉及到每位市民的利益,涉及到每位家庭的幸福,恰恰是涉及到公众利益最广泛的一个课题,我们很容易忽视,现在都不是很重视。什么时候重视呢?身体有问题了就开始重视,家里有病人就开始重视,平常都不重视这个问题。从我开始反省,讲经济、讲城市、讲发展,对大家都非常有劲,我们要肯定它的极积意义。现在是城市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发展目的是很清晰的,也是相当坚定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美好的标准首先基础就是健康,没有一个事是比拥有一个健康身体更让人幸福的事,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各级党委真正重视起来了,各党政系统动员起来了,才会运行起来,只有各级党委真正重视起来了,涉及健康的各个部门才会共同支持健康工作。
要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大医疗资源垂直整合力度,不断拓展共享领域,创新共享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让人民群众就地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城市,力争到2020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建立,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到2030年,健康优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设计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绿色、产业形态和自然生态更加和谐、市民宜业与宜居环境更加协调,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加优质公平,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分析当前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健康”理念的认知,进一步明确我们经后时期工作的方向,二、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优先,努力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把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转向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做到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一要实施重大疾病联防联控行动。对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要强化动物源头治理,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对艾滋病、结核病等传统重大传染性疾病要因病施策,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要高度重视推进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要早诊早治、未病先防,降低市民患病风险,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防控国家示范区。
二要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行动。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做好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打通来看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性残疾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部分人是后天各种因素导致,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先天不足导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认识和能力的问题,说认识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妇幼保健上,新生儿的预防要有一套体系,同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引进一些新的诊疗技术来帮助新生儿的父母,提高健康儿的比例。六月份到深圳考察,到了华大,跟他们团队进行了充分交流,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能力去解决。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投入的力度很小,这也是我们需要普及知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一个乡镇有一台诊疗仪,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整体新生儿的缺陷率能够降低一个点,就意味着这些家庭不受由于新生儿的缺陷导致的一生的不幸。这个投入是非常低,但受益面很大,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鼓励各个区,包括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先行。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卫生与健康工作,解决好“小胖子”“小眼镜”增多和留守儿童健康管理缺位问题。要高度关注、关爱老年人健康,加快完善住院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在从总体来看,对老人的健康养老过度依赖于社会资本的投入,我觉得它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社会养老机构不能够来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从事实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家庭并不愿意自己的老人到社会养老机构去养老。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和家文化根深蒂固。整个社会都在往高端走,走高端康养,养老产业的发展解决我们养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的医疗体系还是以治病为中心,而没有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除了因病住院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和卫生保健可能是家庭非常头疼的问题。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年轻人要对四个老人进行照顾,家里有一个老人头疼老热,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都乱了,是非常沉重的家庭和精神负担,无论怎样不能让老人自己往医院跑。这个问题谁来管?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前段时间搞社区调研,我就在讲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看见了一个方面的积极性,社会投资健康养老产业的决心,没有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政府没有关注到不愿意到社会养老机构去养老的老人的照料问题。前不久我见到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他在成华做了一个健康养老服务的中心,他的办法就非常好。他这个康养中心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是针对老年人日常的康养需求而开展工作。方式不是集中养老,而是居家养老。中心通过互联网,让服务站下沉到公共社区,一旦有需求,医护人员会为这个家庭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服务比对养老专业机构更实用,更多家庭可以承受,毕竟很方便。这种模式在英国、香港同行了很多年,普通家庭普及率都很高。诸有此类的模式和问题,教育和卫生等涉及的管理部门都可以探索,与其大量的社区把一些资源集中在一些无效的路上,还不如真正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上,尤其是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现在对孩子的关注够了,但对老人的关注少了,全社会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同时我们政府也有责任。高度重视残疾人健康,加强残疾预防,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工作,让更多人群共享健康城市大爱阳光。
三要实施健康文明生活培育行动。影响健康因素当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要引导市民自觉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的健康习惯。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康养文化。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快完善群众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等服务,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综合管理制度,实现形神颐养、身心俱健。这一项确实是要高度引起重视,因为长期在成都生活的人,很难感受到这个问题。我是从2013年到成都工作,多次跟华西医院的院长和医生探讨过这个问题。成都人生活方式很健康,一到周六周日,一家老小开着车出去晒太阳。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我跟他们讲了以后,成都人很难从感情上去接受,领导干部听了还更加不高兴。市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应该鼓励,但这良好生活方式的背后逻辑起点是什么?我给他们做分析,有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长期的雾霾,中心城市蓝天阳光少,所以市民往城外跑,不是他喜欢到城外去,而阳光只有城外才有,他是冲着阳光去的,冲着晒太阳去的,这属于被迫的。我给他们定的第一个结论居家外出晒太阳是生活所迫,很多人听了不高兴,尤其是成都领导干部。第二个因素我以市民得身份来看,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太高,人口密度太高,公共空间太小,建筑面积过高太过压抑,人口密度没有近身的空间。在四川20个市州,随处可见的跳广场舞大妈,在成都很少,不是大妈不爱跳广场舞,是没地方跳。第三个因素因阴霾天气有关系,阴霾天气太多后,抑郁病患者比例很高,北欧是世界上抑郁病患者最高的,全民福利最有名的,生活环境没有人能超过它,为什么北欧抑郁病患者较多,白昼短黑夜长,青年人很难见到太阳。我们要找准问题,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党代会提出“中优”,把“中优”的概念确定为要“三降两提升”,明确提出要降建筑尺度,降人口密度,降开发强度,不这样做城市的宜居就会下降。全力推慢性系统建设(城市绿道)就是为市民提供公共的开放空间。各级党委、政府都有责任来研究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个生活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是全方位的。各级党委都要有这种责任,在老百姓心里,引进一个一百亿的项目没有人记得,但是为老百姓建一所医院、建一所学校、建一个体育广场、建一道生态绿道、建一个公园,很多人会记得,一辈子都记得甚至几代人都记得,人民群众拥护的事情就多做。健康生活的培育问题,既有一个消费引导的问题,也有一个平台的建设问题,所以我们要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快完善群众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规范发展心理咨询、治疗。这些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四要实施城乡健康环境提升行动。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要整体优化健康环境,深入实施“十字方针”,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地理重塑,推动空间布局调整、功能定位与优化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征相匹配,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要深入实施“三治一增”,加快建设重大生态工程,构建城市绿道体系,营造绿色健康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动健康社区、楼宇、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这些工作,应该融入到各级,一个地方的绿化水平高低,它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是绿化率(硬指标);第二是绿化改变人的心态(增花添果),老城区的公共建筑密度太高,非十年之功能解决,出门都是高楼,属于冷色调,如果我们种植花草树木,属于暖色调,人的眼光和注意力会受吸引力,如腾讯总部绿道和宜居做得赏心悦目。
三、坚持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深化具有成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是破除障碍、激发活力的治本之策。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向系统全面、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效纵深推进。
一要突出分级诊疗,深化医疗服务改革。加快建设紧密型、纵向型医联体,强化资源、运行、服务等方面协同管理,实现医联体内部人通医通财通。把医联体做实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全面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新秩序。要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服务补偿机制,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构建多元医疗服务格局,逐步扩大合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薄弱专科医疗机构。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公共产品,要逐步增加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数量和类别,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要突出现代管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核心是建立完善医院现代管理制度和体系,鼓励公立医院积极开展国内高水平认证和国际认证;全面推进临床机构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医教科产协同发展;加强与国际卫生机构的交流,推进医疗诊治、全科医生培养、疾病研究和临床药学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启动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新发展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中心、三甲医院。全面落实财政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建立公立医院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的新机制。
三要突出全民覆盖,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筹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缴费标准和居民收入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筹资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探索复合型付费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院自我管理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监管、药品采购、价格调整等方面的职责。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采取依法依规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支付。
四要突出供应保障,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基本路径和“小步快走”原则,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强化生产源头管控,建立健全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切实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及儿童用药供应问题。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压缩中间流通环节,在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开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加快推进药品全流程改革。探索管控药品采购改革,以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把高疗效纳入采购清单和医保清单。社会是个多元社会,他有高收入群体,也有低收入群体。我们是保基本,保公共,这是我们政府的职责,但是我们另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医保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职责。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亏莫如深,不愿意讲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是必须要面对的。2008年,我在鄂州当市委书记,当时我们也是全国12个医疗改革城市之一,我们就讲一个问题,不能讳言高端医疗需求,因为城市是由不同群体组成,那个时候当然我们很强化两个基本保障,不太注重高端人群的医疗保障。还有一个高效药物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是很多病吃我们的药,吃一个礼拜,吃两个礼拜一点用都没有,比如感冒药非常典型的,像成都这个地方感冒不太容易好,这是我的体会。第一与气候有关系,第二与药品也有关系。现在对我们的进口药,不纳入社保,不纳入报销,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哪些可以纳入,哪些不能够纳入,不能一棍子说都不能纳入。这个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来,什么本来面目啊,就是我们医疗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这个是我们的本来,不能一刀切,一刀切也有问题。所以这是在香港的时候,我跟???谈的这个问题,???说我早就跟他们讲了,跟他们研究啊,我说是啊,我说你同意我就成都先带头了,这个要认真细致的研究,什么东西搞一刀切都不科学。
五要突出激发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培养引进儿科、全科等急需紧缺医师和高精尖高层次人才,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在重大疾病防治、医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领军人才。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要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建立符合行业特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晋升办法,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岗位比例,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健全医疗纠纷调解和保险机制,营造良好医患关系,着力打造“人文医院”“平安医院”。
四、(坚持)突出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不断提升基层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要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增强基层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差异,努力实现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一要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全域经济地理变化、产业发展和人口规模,修订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重点在城市新区和66个产业功能区、新建小区等配套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四月份开始,已经进行快半年了,这一次也是我们成都市在历史上在城市规划上,最彻底的一次规划,这个规划我们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涵盖了24个专业部门的规划的同步修编,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修编,主要讲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这个不叫城市规划,这叫城建规划,不叫城市规划,所以这一轮城市规划的修编,对我们耗得时间很长,包括总体规划的修编,包括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包括重点分区,设计,包括24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所以这一轮的规划修编,是把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的编制,与总体城市规划的编制同步,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希望我们各级各个部门,大家都要共同参与,把这个规划编制的更适合我们城市的特点,更符合我们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要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抓好市三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扩建和市七医院、市十一医院迁建等项目,推动华西天府国际医院、省医院高新分院等医疗机构项目建设。高水平实施“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升级,提高基层首诊水平,夯实下转承接基础。加快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进程,努力构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拓展“互联网+健康服务”,推进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资源统一融合。
二要提升基层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互派挂职,完善青年医师下基层机制,推进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补齐基层儿科、全科医生和老年医疗护理等人才短板,推进乡村医生职业化、服务契约化,开展基本卫生服务、居家医疗、家庭护理等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建立卫生人才荣誉制度,让更多医务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我们四川整体的医疗教育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中间有两个短板,需要抓紧调整。第一个药剂师,就是药房的药剂师和生产企业的技能人才,是我们目前的短板,因为成都的医疗健康产业起步早速度慢,这个矛盾不是很突出,但随着我们重新定位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现在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第二是老年看护,这个目前人才短缺问题会马上体现,希望我们从事卫生教育的大学和其他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要提升优质资源辐射能力。跟踪医疗卫生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支持基础医学研究,全面开展学科培养和人才培育。积极融入“健康丝绸之路”,深化心血管、皮肤病、肿瘤、脊柱外科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医疗国际化水平,打造与世界水平同步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支持驻蓉省部属医院发展,集中优质资源人才设备,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综合医院和重点专科。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建立立足四川、辐射中西部、覆盖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平台,促进区域整体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前不久我也跟华西的领导一起探讨,为什么成都医院水平不行。他们分析了两个原因,有一定道理。第一个从政府检讨,政府投入不够,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大家容易接受。第二个问题就是体制造成的,过去省医院和华西医院,在医保体制建立之初,地方政府都是先满足市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没有改革的动力,而省医院、华西医院要到处找饭吃,所以拼命的提高水平,就壮大了。以成都市的医疗资源的附集能力和成都市的教育、人才能力,成都市市属医院的水平,不应该是这个水平,这个问题需要好好分析。首先党委政府有责任,重视不够,支持不够,但是从办医办药的主体来看,我们有没有责任,我们有什么责任。我们分析责任不是要追责,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市属的医院能够进入全国先进医疗服务机构的行列。这个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分管的同志和卫计委认真的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该党委政府支持的,党委政府要出真招,该我们自己内部实力的,我们自己内部要改革创新,
四要提升健康扶贫攻坚能力。患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决不能让贫困群众因健康问题而掉队。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针对因病致贫返贫实际,分类救治、精准“滴灌”,确保医疗救助到户到人到病种。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入推进对口支援19个藏区县医院工作,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高健康水平。
五、坚持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产业中心城市
健康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财富第五波”。要着力深化卫生与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资源向健康产业配置,加快构建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一要强化规划先导,加快完善健康产业布局。要围绕“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撑,加强健康产业分区规划、 空间布局调整的研究,实现健康产业功能区错位发展、互补共进。坚持以健康产业为特色、产城融合为动力,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成都医学城,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园区,全面构建生物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生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综合医院,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打通医药健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新型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健康领域高端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
二要强化中西并重,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也是四川和成都的优势产业。要依托成都中医药科教、研发、市场资源优势,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先发优势。提升产业前端,开展国际间中医药临床医疗及科研合作,加强中医药文化技术的保护整理、传承开发。做强产业中端,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中成药及中药衍生品产业,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高附加值的重大新药产品,打造中医药“天府品牌”。拓展产业后端,大力发展疾病预防、康养保健、特色养老、美容健身等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态,打造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
三要强化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健康产业升级。要树立“健康+”思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把跨界融合型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加快培育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打造青城道教、康体养生、温泉疗养等特色康养旅游品牌。加快培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鼓励发展各类户外健身机构,打造都市型健身休闲示范区和产业带。加快培育健康食品产业,支持发展健康特色餐饮业,丰富“美食之都”健康饮食文化内涵。发展智慧健康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发展精准医疗、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数据化水平。所以医药产业的发展,不是产业发展本身,它有助于我们整个健康城市的建设,所以我们市委城府非常明确,电子信息是我们的第一产业,医疗健康是我们的第二产业,要全力推动。
六、坚持突出上下联动统筹推进,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价值导向,加强对事关群众健康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各级党政一把手对卫生与健康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对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点任务要亲自协调、亲自部署。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政策上支持、工作上配合、信息上共享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政策保障。发挥政府在基本卫生健康服务方面的兜底作用,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加快组建成都市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拓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等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政府投入达到预期目标。这几年我们市属的政府投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高,但是在公共文化产品,公共卫生产品,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着墨不多,所以这一轮国有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我们非常重大的部署,就是要进一步鲜明国资国企的属性,聚焦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聚焦人民群众的服务,提供生活服务,所以我们组建了教育投资集团,卫生投资集团,体育投资集团,环境投资集团,还有文明投资集团。产业的发展,他的目标指向不是产业本身,这个问题上我们头脑要清晰。
三要加强督查考核。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重大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把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对工作不力、发展滞后的严肃问责,对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及时表彰。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宣传成都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的重大意义。深度挖掘培树典型,宣传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先进事迹,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央、省属在蓉教育、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我刚刚讲到我们组建一些投资集团,我们对服务的支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我们终生在蓉的高校、医院和其它的服务机构扩大规模、拓展视野、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的着重服务。学校所急,医院所急,就是我们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这一点要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实际上这些单位和企业,能力都很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他们作用发挥好,我们算成都的资源水平,在全国比我们算资源差的,但要把这些中央和省在蓉的都算起来,我们的水平并不低,这个我们从党委政府角度来讲,大家都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真正把这些学校,医院的事当我们自己的事来办,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今天也申出一个橄榄枝,我们组建了教育,和卫生康养投资平台,我们愿意用我们的硬透入,与我们学校,医院的软管理,也是硬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让我们组建公司,组建投资实体,来扩大我们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覆盖面,为市民提供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公共卫生,公共医疗服务,今天我们正式向我们中央和省,在蓉的医院学校机构,发出邀请,大家有意向,我们全方位的进行合作,资金由我们政府出,你们就是帮我们培养人才,管理,大家共建共享。所以今天这个会是一个专题会,但是这个专题事关我们人民的生活幸福,所以还是非常重要。
同志们,建设国家健康城市,是城市发展之本、民生幸福之源。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成都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我就讲这么多,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各位专家提出批评指正。
——在成都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30日)范 锐 平
同志们:
刚才听了六个单位的发言,总体感觉认识高、理念新、决心大,为建设健康成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也增强了我们建设健康成都的信心。今天的会议除成都市各级干部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之外,我们还邀请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业、高校及省属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中央机关、在蓉机关一直以来对成都各项工作的支持,特别是我们健康医疗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全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化理念认知,总结交流经验,对建设国家健康城市进行动员、部署。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首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目标、战略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是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今年3月,全省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王东明书记强调要坚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让健康福祉惠及全省各族人民。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为我们建设国家健康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刻阐明了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始终把健康城市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把“人民共建共享”作为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党的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在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保障群众基本健康权益,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立足市情、把握规律,坚定自信、增强自觉,让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在成都越走越宽广。
四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大健康”理念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注重“治已病”转向注重“治未病”;涉及领域,从主要以卫生计生领域为主,向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多领域拓展;指向群体,涵盖少年儿童到老年人;依托力量,既有各级政府,也有社会和个人。我们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时要秉持“大健康”理念,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着眼,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调动全社会力量实现共建共享。
五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改革创新从未止步,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与好评。成都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分级诊疗国家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们一定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以持续改革促进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不断增强成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健康城市建设成为共识。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成都战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意见》,成都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的蓝图更加清晰、战略不断深化,崇尚文明、追求健康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健康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全面推进“三治一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营建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医联体实现基层100%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超9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1%,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9%。卫生与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前完成,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8.05张,连续23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辛勤奉献,也得益于全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也为我们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卫生与健康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首先,从国际通行的衡量全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来看,成都在北上广深和11个国家中心城市共1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人均期望寿命79.01岁。我们对标的广州,也是湿热气候,我们是西南,它在东南,它是82.34岁;我市孕产妇死亡率达十万分之九,同为副省级城市的青岛,是1.39/12万;我市婴儿死亡率达3.58‰、青岛是2.89‰。从国际通行的衡量全民健康 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从医疗技术支撑能力来看,成都在全国省会城市市属医院竞争力排名中相对靠后,进入百强的只有8家,最靠前的成都市三医院仅排名12,而广州进入10强的有3家,南京、武汉各有2家;城市医院科技影响力指数仅为181.5,远低于北京的866.29和上海的485.23(我们没有涵盖我们华西、省属医院)。从市域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看,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拥有三甲医院18家、占全市总数的85.7%,每千人口床位数10.76、医师数5.31、护士数6.77,而其他区域分别为6.63、2.46、2.85。所以大家经常在讲城市中心区拥堵是由人口过密所致,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都在城市中心城区进行。什么是非核心功能,除了满足本地的市民需要之外的其它的功能都属于非核心功能。不研究这个问题,从全市来看是看不出问题,但从区域分布在来看有问题。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看,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日益突出,全市高血压患者363.6万人、糖尿病患者106.6万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到88%,全市仅有13.6%的居民能保持健康行为方式,健康管理面临多重挑战。我们看一个城市的现代与落后,有一个标识,就是晨起锻炼的人数的比例。成都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喜欢夜生活、火锅店、茶馆、麻将馆,早上起来搞健身的为数不多,我们这个比例还是很低。
这些短板和问题,表面上看是指标的差距、发展的差距,实质上是认识上的差距、理念上的差距,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理念转变为先导,把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引向深入。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破除“以治病为中心”的局限,把健康内涵延展到身心内外等多维度,把健康链条延伸到生老病死全周期,把健康管理落实到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把健康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我们讲“大健康”不是就健康论健康,更不是一说健康,就是我们疾控部门的事情,是我们卫生部门的事情。实际上健康是我们全社会的事情,涵盖了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涵盖了我们行为方式的全过程。要牢固树立“大卫生”理念,跳出单纯依靠医疗卫生部门的“小处方”,系统开出部门通力合作、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逐步形成融入全局、贯穿全程、动员全民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格局;今天的这个会议请了规划局、环保局、体育局发言,实际上还有教育局和文化局,也应该请他们讲讲,文化的心理辅导,文化的理念传播,教育的知识普及都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要牢固树立“大服务”理念,以“有为政府”担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以“有效市场”构建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多元供给格局,不断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容量和质量,更好满足市民差异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要牢固树立“大共享”理念,健康涉及到每位市民的利益,涉及到每位家庭的幸福,恰恰是涉及到公众利益最广泛的一个课题,我们很容易忽视,现在都不是很重视。什么时候重视呢?身体有问题了就开始重视,家里有病人就开始重视,平常都不重视这个问题。从我开始反省,讲经济、讲城市、讲发展,对大家都非常有劲,我们要肯定它的极积意义。现在是城市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发展目的是很清晰的,也是相当坚定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美好的标准首先基础就是健康,没有一个事是比拥有一个健康身体更让人幸福的事,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各级党委真正重视起来了,各党政系统动员起来了,才会运行起来,只有各级党委真正重视起来了,涉及健康的各个部门才会共同支持健康工作。
要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大医疗资源垂直整合力度,不断拓展共享领域,创新共享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让人民群众就地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城市,力争到2020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建立,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到2030年,健康优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设计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绿色、产业形态和自然生态更加和谐、市民宜业与宜居环境更加协调,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加优质公平,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分析当前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健康”理念的认知,进一步明确我们经后时期工作的方向,二、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优先,努力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把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转向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做到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一要实施重大疾病联防联控行动。对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要强化动物源头治理,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对艾滋病、结核病等传统重大传染性疾病要因病施策,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要高度重视推进国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要早诊早治、未病先防,降低市民患病风险,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防控国家示范区。
二要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行动。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做好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打通来看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性残疾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部分人是后天各种因素导致,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先天不足导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认识和能力的问题,说认识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妇幼保健上,新生儿的预防要有一套体系,同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引进一些新的诊疗技术来帮助新生儿的父母,提高健康儿的比例。六月份到深圳考察,到了华大,跟他们团队进行了充分交流,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能力去解决。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投入的力度很小,这也是我们需要普及知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一个乡镇有一台诊疗仪,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整体新生儿的缺陷率能够降低一个点,就意味着这些家庭不受由于新生儿的缺陷导致的一生的不幸。这个投入是非常低,但受益面很大,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鼓励各个区,包括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先行。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卫生与健康工作,解决好“小胖子”“小眼镜”增多和留守儿童健康管理缺位问题。要高度关注、关爱老年人健康,加快完善住院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在从总体来看,对老人的健康养老过度依赖于社会资本的投入,我觉得它走向了事物的反面,社会养老机构不能够来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从事实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家庭并不愿意自己的老人到社会养老机构去养老。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和家文化根深蒂固。整个社会都在往高端走,走高端康养,养老产业的发展解决我们养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的医疗体系还是以治病为中心,而没有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除了因病住院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和卫生保健可能是家庭非常头疼的问题。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年轻人要对四个老人进行照顾,家里有一个老人头疼老热,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都乱了,是非常沉重的家庭和精神负担,无论怎样不能让老人自己往医院跑。这个问题谁来管?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前段时间搞社区调研,我就在讲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看见了一个方面的积极性,社会投资健康养老产业的决心,没有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政府没有关注到不愿意到社会养老机构去养老的老人的照料问题。前不久我见到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他在成华做了一个健康养老服务的中心,他的办法就非常好。他这个康养中心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是针对老年人日常的康养需求而开展工作。方式不是集中养老,而是居家养老。中心通过互联网,让服务站下沉到公共社区,一旦有需求,医护人员会为这个家庭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服务比对养老专业机构更实用,更多家庭可以承受,毕竟很方便。这种模式在英国、香港同行了很多年,普通家庭普及率都很高。诸有此类的模式和问题,教育和卫生等涉及的管理部门都可以探索,与其大量的社区把一些资源集中在一些无效的路上,还不如真正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上,尤其是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现在对孩子的关注够了,但对老人的关注少了,全社会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同时我们政府也有责任。高度重视残疾人健康,加强残疾预防,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工作,让更多人群共享健康城市大爱阳光。
三要实施健康文明生活培育行动。影响健康因素当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要引导市民自觉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的健康习惯。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康养文化。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快完善群众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等服务,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综合管理制度,实现形神颐养、身心俱健。这一项确实是要高度引起重视,因为长期在成都生活的人,很难感受到这个问题。我是从2013年到成都工作,多次跟华西医院的院长和医生探讨过这个问题。成都人生活方式很健康,一到周六周日,一家老小开着车出去晒太阳。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我跟他们讲了以后,成都人很难从感情上去接受,领导干部听了还更加不高兴。市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应该鼓励,但这良好生活方式的背后逻辑起点是什么?我给他们做分析,有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长期的雾霾,中心城市蓝天阳光少,所以市民往城外跑,不是他喜欢到城外去,而阳光只有城外才有,他是冲着阳光去的,冲着晒太阳去的,这属于被迫的。我给他们定的第一个结论居家外出晒太阳是生活所迫,很多人听了不高兴,尤其是成都领导干部。第二个因素我以市民得身份来看,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太高,人口密度太高,公共空间太小,建筑面积过高太过压抑,人口密度没有近身的空间。在四川20个市州,随处可见的跳广场舞大妈,在成都很少,不是大妈不爱跳广场舞,是没地方跳。第三个因素因阴霾天气有关系,阴霾天气太多后,抑郁病患者比例很高,北欧是世界上抑郁病患者最高的,全民福利最有名的,生活环境没有人能超过它,为什么北欧抑郁病患者较多,白昼短黑夜长,青年人很难见到太阳。我们要找准问题,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党代会提出“中优”,把“中优”的概念确定为要“三降两提升”,明确提出要降建筑尺度,降人口密度,降开发强度,不这样做城市的宜居就会下降。全力推慢性系统建设(城市绿道)就是为市民提供公共的开放空间。各级党委、政府都有责任来研究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个生活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是全方位的。各级党委都要有这种责任,在老百姓心里,引进一个一百亿的项目没有人记得,但是为老百姓建一所医院、建一所学校、建一个体育广场、建一道生态绿道、建一个公园,很多人会记得,一辈子都记得甚至几代人都记得,人民群众拥护的事情就多做。健康生活的培育问题,既有一个消费引导的问题,也有一个平台的建设问题,所以我们要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快完善群众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打造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规范发展心理咨询、治疗。这些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四要实施城乡健康环境提升行动。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要整体优化健康环境,深入实施“十字方针”,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地理重塑,推动空间布局调整、功能定位与优化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征相匹配,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要深入实施“三治一增”,加快建设重大生态工程,构建城市绿道体系,营造绿色健康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动健康社区、楼宇、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这些工作,应该融入到各级,一个地方的绿化水平高低,它有两个衡量标准,第一是绿化率(硬指标);第二是绿化改变人的心态(增花添果),老城区的公共建筑密度太高,非十年之功能解决,出门都是高楼,属于冷色调,如果我们种植花草树木,属于暖色调,人的眼光和注意力会受吸引力,如腾讯总部绿道和宜居做得赏心悦目。
三、坚持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深化具有成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是破除障碍、激发活力的治本之策。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向系统全面、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效纵深推进。
一要突出分级诊疗,深化医疗服务改革。加快建设紧密型、纵向型医联体,强化资源、运行、服务等方面协同管理,实现医联体内部人通医通财通。把医联体做实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全面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新秩序。要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服务补偿机制,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构建多元医疗服务格局,逐步扩大合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薄弱专科医疗机构。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公共产品,要逐步增加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数量和类别,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要突出现代管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核心是建立完善医院现代管理制度和体系,鼓励公立医院积极开展国内高水平认证和国际认证;全面推进临床机构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医教科产协同发展;加强与国际卫生机构的交流,推进医疗诊治、全科医生培养、疾病研究和临床药学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启动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新发展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中心、三甲医院。全面落实财政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建立公立医院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的新机制。
三要突出全民覆盖,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筹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缴费标准和居民收入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筹资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探索复合型付费方式,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院自我管理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监管、药品采购、价格调整等方面的职责。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采取依法依规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支付。
四要突出供应保障,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基本路径和“小步快走”原则,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强化生产源头管控,建立健全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切实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及儿童用药供应问题。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压缩中间流通环节,在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开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加快推进药品全流程改革。探索管控药品采购改革,以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把高疗效纳入采购清单和医保清单。社会是个多元社会,他有高收入群体,也有低收入群体。我们是保基本,保公共,这是我们政府的职责,但是我们另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医保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职责。这么多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亏莫如深,不愿意讲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是必须要面对的。2008年,我在鄂州当市委书记,当时我们也是全国12个医疗改革城市之一,我们就讲一个问题,不能讳言高端医疗需求,因为城市是由不同群体组成,那个时候当然我们很强化两个基本保障,不太注重高端人群的医疗保障。还有一个高效药物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是很多病吃我们的药,吃一个礼拜,吃两个礼拜一点用都没有,比如感冒药非常典型的,像成都这个地方感冒不太容易好,这是我的体会。第一与气候有关系,第二与药品也有关系。现在对我们的进口药,不纳入社保,不纳入报销,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哪些可以纳入,哪些不能够纳入,不能一棍子说都不能纳入。这个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来,什么本来面目啊,就是我们医疗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这个是我们的本来,不能一刀切,一刀切也有问题。所以这是在香港的时候,我跟???谈的这个问题,???说我早就跟他们讲了,跟他们研究啊,我说是啊,我说你同意我就成都先带头了,这个要认真细致的研究,什么东西搞一刀切都不科学。
五要突出激发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培养引进儿科、全科等急需紧缺医师和高精尖高层次人才,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在重大疾病防治、医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领军人才。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要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建立符合行业特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晋升办法,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岗位比例,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健全医疗纠纷调解和保险机制,营造良好医患关系,着力打造“人文医院”“平安医院”。
四、(坚持)突出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不断提升基层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要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增强基层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差异,努力实现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一要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全域经济地理变化、产业发展和人口规模,修订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重点在城市新区和66个产业功能区、新建小区等配套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四月份开始,已经进行快半年了,这一次也是我们成都市在历史上在城市规划上,最彻底的一次规划,这个规划我们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涵盖了24个专业部门的规划的同步修编,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修编,主要讲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这个不叫城市规划,这叫城建规划,不叫城市规划,所以这一轮城市规划的修编,对我们耗得时间很长,包括总体规划的修编,包括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包括重点分区,设计,包括24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所以这一轮的规划修编,是把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的编制,与总体城市规划的编制同步,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希望我们各级各个部门,大家都要共同参与,把这个规划编制的更适合我们城市的特点,更符合我们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要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抓好市三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扩建和市七医院、市十一医院迁建等项目,推动华西天府国际医院、省医院高新分院等医疗机构项目建设。高水平实施“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升级,提高基层首诊水平,夯实下转承接基础。加快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进程,努力构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拓展“互联网+健康服务”,推进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资源统一融合。
二要提升基层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互派挂职,完善青年医师下基层机制,推进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补齐基层儿科、全科医生和老年医疗护理等人才短板,推进乡村医生职业化、服务契约化,开展基本卫生服务、居家医疗、家庭护理等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建立卫生人才荣誉制度,让更多医务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我们四川整体的医疗教育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中间有两个短板,需要抓紧调整。第一个药剂师,就是药房的药剂师和生产企业的技能人才,是我们目前的短板,因为成都的医疗健康产业起步早速度慢,这个矛盾不是很突出,但随着我们重新定位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现在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第二是老年看护,这个目前人才短缺问题会马上体现,希望我们从事卫生教育的大学和其他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要提升优质资源辐射能力。跟踪医疗卫生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支持基础医学研究,全面开展学科培养和人才培育。积极融入“健康丝绸之路”,深化心血管、皮肤病、肿瘤、脊柱外科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医疗国际化水平,打造与世界水平同步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支持驻蓉省部属医院发展,集中优质资源人才设备,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综合医院和重点专科。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建立立足四川、辐射中西部、覆盖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平台,促进区域整体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前不久我也跟华西的领导一起探讨,为什么成都医院水平不行。他们分析了两个原因,有一定道理。第一个从政府检讨,政府投入不够,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大家容易接受。第二个问题就是体制造成的,过去省医院和华西医院,在医保体制建立之初,地方政府都是先满足市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没有改革的动力,而省医院、华西医院要到处找饭吃,所以拼命的提高水平,就壮大了。以成都市的医疗资源的附集能力和成都市的教育、人才能力,成都市市属医院的水平,不应该是这个水平,这个问题需要好好分析。首先党委政府有责任,重视不够,支持不够,但是从办医办药的主体来看,我们有没有责任,我们有什么责任。我们分析责任不是要追责,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市属的医院能够进入全国先进医疗服务机构的行列。这个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分管的同志和卫计委认真的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该党委政府支持的,党委政府要出真招,该我们自己内部实力的,我们自己内部要改革创新,
四要提升健康扶贫攻坚能力。患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决不能让贫困群众因健康问题而掉队。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针对因病致贫返贫实际,分类救治、精准“滴灌”,确保医疗救助到户到人到病种。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入推进对口支援19个藏区县医院工作,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高健康水平。
五、坚持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产业中心城市
健康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财富第五波”。要着力深化卫生与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资源向健康产业配置,加快构建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一要强化规划先导,加快完善健康产业布局。要围绕“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撑,加强健康产业分区规划、 空间布局调整的研究,实现健康产业功能区错位发展、互补共进。坚持以健康产业为特色、产城融合为动力,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成都医学城,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园区,全面构建生物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生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综合医院,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打通医药健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新型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健康领域高端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
二要强化中西并重,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也是四川和成都的优势产业。要依托成都中医药科教、研发、市场资源优势,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先发优势。提升产业前端,开展国际间中医药临床医疗及科研合作,加强中医药文化技术的保护整理、传承开发。做强产业中端,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中成药及中药衍生品产业,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高附加值的重大新药产品,打造中医药“天府品牌”。拓展产业后端,大力发展疾病预防、康养保健、特色养老、美容健身等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态,打造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
三要强化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健康产业升级。要树立“健康+”思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把跨界融合型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加快培育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打造青城道教、康体养生、温泉疗养等特色康养旅游品牌。加快培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鼓励发展各类户外健身机构,打造都市型健身休闲示范区和产业带。加快培育健康食品产业,支持发展健康特色餐饮业,丰富“美食之都”健康饮食文化内涵。发展智慧健康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发展精准医疗、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数据化水平。所以医药产业的发展,不是产业发展本身,它有助于我们整个健康城市的建设,所以我们市委城府非常明确,电子信息是我们的第一产业,医疗健康是我们的第二产业,要全力推动。
六、坚持突出上下联动统筹推进,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价值导向,加强对事关群众健康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各级党政一把手对卫生与健康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对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点任务要亲自协调、亲自部署。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政策上支持、工作上配合、信息上共享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政策保障。发挥政府在基本卫生健康服务方面的兜底作用,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加快组建成都市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拓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等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机制,促进政府投入达到预期目标。这几年我们市属的政府投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高,但是在公共文化产品,公共卫生产品,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着墨不多,所以这一轮国有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我们非常重大的部署,就是要进一步鲜明国资国企的属性,聚焦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聚焦人民群众的服务,提供生活服务,所以我们组建了教育投资集团,卫生投资集团,体育投资集团,环境投资集团,还有文明投资集团。产业的发展,他的目标指向不是产业本身,这个问题上我们头脑要清晰。
三要加强督查考核。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重大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把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对工作不力、发展滞后的严肃问责,对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及时表彰。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宣传成都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的重大意义。深度挖掘培树典型,宣传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先进事迹,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央、省属在蓉教育、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我刚刚讲到我们组建一些投资集团,我们对服务的支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我们终生在蓉的高校、医院和其它的服务机构扩大规模、拓展视野、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的着重服务。学校所急,医院所急,就是我们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这一点要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实际上这些单位和企业,能力都很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他们作用发挥好,我们算成都的资源水平,在全国比我们算资源差的,但要把这些中央和省在蓉的都算起来,我们的水平并不低,这个我们从党委政府角度来讲,大家都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真正把这些学校,医院的事当我们自己的事来办,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今天也申出一个橄榄枝,我们组建了教育,和卫生康养投资平台,我们愿意用我们的硬透入,与我们学校,医院的软管理,也是硬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让我们组建公司,组建投资实体,来扩大我们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覆盖面,为市民提供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公共卫生,公共医疗服务,今天我们正式向我们中央和省,在蓉的医院学校机构,发出邀请,大家有意向,我们全方位的进行合作,资金由我们政府出,你们就是帮我们培养人才,管理,大家共建共享。所以今天这个会是一个专题会,但是这个专题事关我们人民的生活幸福,所以还是非常重要。
同志们,建设国家健康城市,是城市发展之本、民生幸福之源。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成都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我就讲这么多,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各位专家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