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帮扶新模式 脱贫攻坚见成效
2017-06-23 00:00
成都市卫计委系统派驻“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纪实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事业发展部 吴敏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事业发展部 吴敏
6月13日,一场夜雨之后的成都十分凉爽。在崇州市三江镇蒙渡村,到处是栽下不久的稻秧,绿油油的一片,迸发着勃勃生机。蒙渡村第一书记杨光利早早地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不少村民已经排起了队,里面是崇州市和三江镇医院的医生们正在给村民们进行免费体检和义诊。有村民拉着杨光利的手,大声说:“杨书记,你们市里的专家什么时候下来给我们看病呢?”杨光利微笑着说,就快来了哦,你们平时也要注意良好的卫生习惯,保养好身体……
这天是杨光利到崇州仅有的两个贫困村蒙渡村任“第一书记”整整一年的日子。
2016年6月1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医务部的党员杨光利,被成都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三江镇蒙渡村任“第一书记”,希望通过“第一书记”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蒙渡村脱贫攻坚和百姓致富。短短一年时间,杨光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成都市卫计委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和市级各医院,以及崇州市卫计局的大力支持下,摸索出了一条“健康引领,夯实基础,项目到村,精准扶贫”的好路子。
“健康通道”,在村里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微雨中,我们和杨光利一起来到村民张水平家。张水平和儿子一早就到鱼塘去照应新放养的泥鳅去了。杨光利就先向张水平的妻子了解情况。不多会儿,张水平与儿子也赶了回来,和杨光利一起聊起了今年的泥鳅养殖。从放养的尾数、饲料情况、销路等,杨光利问得很细。张水平一家以前日子还不错,但自从29岁的儿子患了慢性肾病之后,不能干重活,全家只剩下65岁的张水平一个劳力,只能就近打点零工。儿媳妇几年前和儿子离了婚,独自跑到外地去,杳无音信。孙子今年6岁了,眼看就要上小学,可是一家年收入还徘徊在贫困线上。杨光利就任“第一书记”后,一有空就往张家跑,了解到张家因病致贫的情况后,积极为张家联系体检、医疗,在张水平的儿子逐渐恢复健康之后,又帮他们想门路。他还积极联系,为张水平的孙子申请到了一个基金会每年1000元的资助。经过耐心筛选,最后确定了泥鳅养殖作为这家人脱贫的项目,并为他们提供了扶贫资金,还从水务局给他们找到了技术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在喜欢吃火锅的成都地区,泥鳅是适销对路的商品。当笔者问起今年能达到多少收入时,张水平难掩喜色地说:“如果没其他变化的话,今年的泥鳅可以卖到十来万元,还了借款之后,还有结余。没有杨书记这些村干部的帮扶,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这只是杨光利到蒙渡之后进行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杨光利刚上任时被资金紧缺、项目落实困难、村民不理解等问题所困扰。为打开工作局面,他利用自己是卫计委系统下派的“第一书记”的优势,以健康为抓手,搭建一条医疗单位优质医疗资源对接贫困村的“健康通道”,破解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解决村民最关心的身体健康问题凝聚群众力量,化解其他工作阻力。
蒙渡村健康促进项目,选定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和医联体服务网络为突破口,利用卫生行业优势,结合“两学一做”和“天使与百姓心连心”活动,在成都市卫计委、崇州市卫计局以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其他市级医院和崇州市各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江镇公立卫生院的大力支持下,一是举行大型公立医院送医送药下乡服务,2016年8月26日,组织市县专家才队到村开展健康宣传和义诊,接诊200余人次,为村民发放健康处方近400余份、发放牙膏牙刷100套,免费为有疾患的村民发放高血压、糖尿病、妇产科、儿科、外科和常用消暑药品170余人次价值约4500元,为村卫生站捐赠药品价值6500元。二是针对全村慢病病人较多的情况实施了高血压、糖尿病两项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村医定期随访,造册登记,使全村常住的110多名高血压病人和40多名糖尿病病人实现了随访和服药监测的全员管理。三是实施乡镇卫生院医师团队到村为65岁以上老人和慢病病人健康体检服务,共组织健康体检活动4次,完成健康体检186人次。四是实施每月义诊服务,组织崇州市人民医院和三江镇公立卫生院专家团队每月10号到村义诊,今年1月启动该项活动以来,已义诊253人次,提供健康咨询近300人次,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和依从性。五是对精准扶贫户进行疾病救助,精准扶贫户因病住院享受免费医疗和接送服务,产生的医疗费扣除医保报销部分,自付部分由三江镇公立卫生院协调减免,已有2人次享受实惠,减免医疗费5200余元。
通过实施健康促进系列活动,使蒙渡村村民能够在家门口享有大型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培养村民健康生活好习惯,能真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办实事,惠民生,凝心聚力,开启 “四好”美丽幸福新村建设之路。
如果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到蒙渡村,就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村里老老小小的村民,都会拿着扫帚、铲子,推着小车,在进行全村的大扫除。杨光利说,农村人生病很大的原因,是不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因病返贫。因此,作为成都市卫计委系统派驻的“第一书记”,除了要修通道路,告别“晴天扬灰路,下雨水泥路”的局面,抓好村里的环境整治,治理好村民房前屋后的阳沟、阴沟,还要培养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村两委经过讨论决定每月的第一个周四,为全村大扫除日,集中垃圾处理。通过大扫除,现在很少看到露天随便堆放的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摸清村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蒙渡村地处崇州、大邑、新津三县交界处,毗邻西河。全村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1.42亩,鱼塘330余亩,农业和水产养殖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全村人平收入仅8610元。交通状况落后,入村主道永蒙路部分路宽仅3米,村民小组和集中居住林盘也未通水泥路。公共服务施设缺乏,全村仅有一块不到100平米活动广场,体育锻炼设施老化。全村总人口1556人,共446户,常驻人口1300余人,其中10户20人纳入低保,优抚对象18人,精准扶贫户9户27人,困难留守儿童2人,残疾人口39人,糖尿病患者95人,高血压患者118人,60岁以上老人372人。
面对蒙渡村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施设缺乏,经济基础较差,人口老龄化严重,相对贫困人口较多,产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复杂局面,2016年杨光利刚到村里上任,就请村主任老周带着自己对全村情况进行认真摸排和走访,了解村情民愿,倾听百姓心声,经过两个多月的入户调查,杨光利梳理出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扶贫方案。决定从村庄规划着手,从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交通出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及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选定实施扶贫项目,使扶贫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为了争取到扶贫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杨光利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一遍遍地跑成都和崇州,和帮扶单位对接,向医院和市卫计委汇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6年11月,在成都市卫计委主任谢强带领下,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院长郑强以及崇州市相关领导一起,开展领导干部走基层活动,到蒙渡村调研脱贫攻坚和崇州市卫生计生工作,并给予资金和办公设备等方面的支持。2017年1月,成都市卫计委副主任张轶又率帮扶单位前往蒙渡村,对全村45户贫困户和贫困党员进行新春慰问。
上级领导和帮扶单位的殷殷真情,极大地鼓舞了蒙渡村“两委”的全体人员。扶贫资金也很快到位。2016年底,在扶贫单位支持下,花费近12万元实施了全村主道和广场的路灯安装工程,自筹资金4万元完成了新村民文化广场一期工程,丰富了百姓夜间生活;利用财政10万元奖补资金,启动两个示范组的部分道路建设工程。2017年4月,全村道路建设项目全面动工,并将于近日完工.在工程建设中,村民免费投工投劳帮助修路,并自觉监督工程质量和维护道路。2017年,蒙渡村还将实施“户户通”道路项目和永蒙路扩建项目,让村民走上了盼望多年的水泥路,也让百姓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建设过程中,身为“第一书记”的杨光利每天都要“泡”在工地上,监督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村里的蒋书记对笔者说,杨书记来村之后,修路、修广场真是上心,每天大太阳顶起都要到工地上守着。以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现在晒得黑黑的,这里水田多,蚊虫也多,确实为蒙渡的发展尽了心呢。
笔者看到,村里新修的道路笔直、平坦,农用车跑过,泥浆洒在路面,村民们自发地找来水桶,从边沟里打水进行冲洗。村民们说:“好不容易修起来的路,就要好好保护,多用些年。”
项目到户,产业引导精准扶贫
和上文提到的张水平情况差不多,蒙渡村有9户精准扶贫户,致贫原因不一,但贫困现状都是相同的。大部分都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怎么使这些贫困户重新走上致富之路呢?这个问题杨光利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动员村两委一班人,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进行帮扶。他在村两委召开的会上说,做基层工作就是要做实,尤其是年轻人,不能有混天黑的心态,真正帮老百姓做了事,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村民苏金生,以前每年都进藏打工,有大约七八万元的年入,日子过得很滋润。但前几年患上了胃癌,胃被切除了大半,而且一旦发作起来就痛不欲生,不能出去打工了,加上妻子又患有甲减,一下子家底都掏光了。唯一的收入是每天在家编一点小藤椅来卖,一把藤椅才卖五元钱。成了贫困户,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杨光利了解了苏金生的情况后,一方面让他积极治疗,另一方面为他搜寻项目。苏金生以前曾经喂过鹌鹑,还散养过兔子。经过权衡,养鹌鹑的劳动强度太大,不适合老苏的身体状况。养兔出栏快,是很好的路子,但一到崇州一问,种兔的价格很高,一只种兔要好几百元。杨光利在网络上多方寻找,又托朋友打听,终于了解到一家饲料公司,能很低的价格提供种兔、购买饲料,如果兔子卖不掉,公司还能回收。这样的好事岂能错过?苏金生借了些钱,搭起了棚子,建起了笼子。杨光利给他找来了扶贫款,从60只种兔开始,目前发展到成年兔上千只!苏金生感慨地说:“杨书记这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
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增长如何解决,是脱贫攻坚的核心问题。贫困户家里有几口人,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疾病,会不会影响生产劳动,家庭负担重不重,房子有没有危险,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自己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技能?村第一书记杨光利和村干部通过多次摸排走访,了解清楚精准扶贫户真实情况和脱贫意愿,因地制宜制定每户脱贫方案和具体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落实技术保障,巡查实施情况。目前,全村9户精准贫困户通过从技术、资金等方面帮助发展生猪养殖、家兔养殖、泥鳅养殖和鱼类养殖等家庭产业,通过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施残疾救助和危房改造等项目,已有7户基本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并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今年,村上在充分总结去年产业帮扶的得失和经验后,重点突破尚存在差距的宋元海、吴志辉户,做到一个不落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致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蒙渡村长期以来就是劳务输出村,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不错,但是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来说,怎么完成崇州市提出的“两个70%”,即“到2017年底,全市16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成都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精准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我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的硬指标?
杨光利说,自己到蒙渡村任第一书记的任期还有半年,为了完成这个硬指标,除了搭建“健康通道”,为村民健康为解决身体疾病,引导他们积极面对,造血自救外,还必须主要从产业发展进行转型下功夫。通过加强土地集中流转,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促进村民增收。一是引入外来资金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将每亩租金从原来500元左右提高到800元,提高村民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加强对种养殖大户和农业合作社培育,形成89.4亩蔬菜种植大户、600亩水稻和洋葱二季种植大户、2个100亩水产养殖大户、2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大户和村集中经济农业合作社30亩蔬菜种植新格局,三是结合村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多方面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特色产品培育问题。四是增加村民务工收入比例,闲散劳动力可就近在大划镇工业园区、周边市县建筑工地,或到西藏务工,根据模排情况,今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400余人,较往年大幅提高,留守劳动力可以满足种植大户用工需求。
在谈到自己任职“第一书记”一年来的感想时,杨光利动情地说,蒙渡村只是全国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中正在向脱贫发起抗争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位“第一书记”要看得清现状,走得进百姓,带得好村干部,找得到办法,利用好有效资金和资源、踏实做好每一个扶贫项目、培育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富民,也要守得住绿水青山、建设好美丽家园,才能完成好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重托。
这天是杨光利到崇州仅有的两个贫困村蒙渡村任“第一书记”整整一年的日子。
2016年6月1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医务部的党员杨光利,被成都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三江镇蒙渡村任“第一书记”,希望通过“第一书记”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蒙渡村脱贫攻坚和百姓致富。短短一年时间,杨光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成都市卫计委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和市级各医院,以及崇州市卫计局的大力支持下,摸索出了一条“健康引领,夯实基础,项目到村,精准扶贫”的好路子。
“健康通道”,在村里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微雨中,我们和杨光利一起来到村民张水平家。张水平和儿子一早就到鱼塘去照应新放养的泥鳅去了。杨光利就先向张水平的妻子了解情况。不多会儿,张水平与儿子也赶了回来,和杨光利一起聊起了今年的泥鳅养殖。从放养的尾数、饲料情况、销路等,杨光利问得很细。张水平一家以前日子还不错,但自从29岁的儿子患了慢性肾病之后,不能干重活,全家只剩下65岁的张水平一个劳力,只能就近打点零工。儿媳妇几年前和儿子离了婚,独自跑到外地去,杳无音信。孙子今年6岁了,眼看就要上小学,可是一家年收入还徘徊在贫困线上。杨光利就任“第一书记”后,一有空就往张家跑,了解到张家因病致贫的情况后,积极为张家联系体检、医疗,在张水平的儿子逐渐恢复健康之后,又帮他们想门路。他还积极联系,为张水平的孙子申请到了一个基金会每年1000元的资助。经过耐心筛选,最后确定了泥鳅养殖作为这家人脱贫的项目,并为他们提供了扶贫资金,还从水务局给他们找到了技术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在喜欢吃火锅的成都地区,泥鳅是适销对路的商品。当笔者问起今年能达到多少收入时,张水平难掩喜色地说:“如果没其他变化的话,今年的泥鳅可以卖到十来万元,还了借款之后,还有结余。没有杨书记这些村干部的帮扶,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这只是杨光利到蒙渡之后进行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杨光利刚上任时被资金紧缺、项目落实困难、村民不理解等问题所困扰。为打开工作局面,他利用自己是卫计委系统下派的“第一书记”的优势,以健康为抓手,搭建一条医疗单位优质医疗资源对接贫困村的“健康通道”,破解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解决村民最关心的身体健康问题凝聚群众力量,化解其他工作阻力。
蒙渡村健康促进项目,选定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和医联体服务网络为突破口,利用卫生行业优势,结合“两学一做”和“天使与百姓心连心”活动,在成都市卫计委、崇州市卫计局以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其他市级医院和崇州市各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江镇公立卫生院的大力支持下,一是举行大型公立医院送医送药下乡服务,2016年8月26日,组织市县专家才队到村开展健康宣传和义诊,接诊200余人次,为村民发放健康处方近400余份、发放牙膏牙刷100套,免费为有疾患的村民发放高血压、糖尿病、妇产科、儿科、外科和常用消暑药品170余人次价值约4500元,为村卫生站捐赠药品价值6500元。二是针对全村慢病病人较多的情况实施了高血压、糖尿病两项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村医定期随访,造册登记,使全村常住的110多名高血压病人和40多名糖尿病病人实现了随访和服药监测的全员管理。三是实施乡镇卫生院医师团队到村为65岁以上老人和慢病病人健康体检服务,共组织健康体检活动4次,完成健康体检186人次。四是实施每月义诊服务,组织崇州市人民医院和三江镇公立卫生院专家团队每月10号到村义诊,今年1月启动该项活动以来,已义诊253人次,提供健康咨询近300人次,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和依从性。五是对精准扶贫户进行疾病救助,精准扶贫户因病住院享受免费医疗和接送服务,产生的医疗费扣除医保报销部分,自付部分由三江镇公立卫生院协调减免,已有2人次享受实惠,减免医疗费5200余元。
通过实施健康促进系列活动,使蒙渡村村民能够在家门口享有大型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培养村民健康生活好习惯,能真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办实事,惠民生,凝心聚力,开启 “四好”美丽幸福新村建设之路。
如果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到蒙渡村,就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村里老老小小的村民,都会拿着扫帚、铲子,推着小车,在进行全村的大扫除。杨光利说,农村人生病很大的原因,是不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因病返贫。因此,作为成都市卫计委系统派驻的“第一书记”,除了要修通道路,告别“晴天扬灰路,下雨水泥路”的局面,抓好村里的环境整治,治理好村民房前屋后的阳沟、阴沟,还要培养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村两委经过讨论决定每月的第一个周四,为全村大扫除日,集中垃圾处理。通过大扫除,现在很少看到露天随便堆放的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摸清村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蒙渡村地处崇州、大邑、新津三县交界处,毗邻西河。全村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1.42亩,鱼塘330余亩,农业和水产养殖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全村人平收入仅8610元。交通状况落后,入村主道永蒙路部分路宽仅3米,村民小组和集中居住林盘也未通水泥路。公共服务施设缺乏,全村仅有一块不到100平米活动广场,体育锻炼设施老化。全村总人口1556人,共446户,常驻人口1300余人,其中10户20人纳入低保,优抚对象18人,精准扶贫户9户27人,困难留守儿童2人,残疾人口39人,糖尿病患者95人,高血压患者118人,60岁以上老人372人。
面对蒙渡村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施设缺乏,经济基础较差,人口老龄化严重,相对贫困人口较多,产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复杂局面,2016年杨光利刚到村里上任,就请村主任老周带着自己对全村情况进行认真摸排和走访,了解村情民愿,倾听百姓心声,经过两个多月的入户调查,杨光利梳理出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扶贫方案。决定从村庄规划着手,从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交通出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及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选定实施扶贫项目,使扶贫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为了争取到扶贫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杨光利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一遍遍地跑成都和崇州,和帮扶单位对接,向医院和市卫计委汇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6年11月,在成都市卫计委主任谢强带领下,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院长郑强以及崇州市相关领导一起,开展领导干部走基层活动,到蒙渡村调研脱贫攻坚和崇州市卫生计生工作,并给予资金和办公设备等方面的支持。2017年1月,成都市卫计委副主任张轶又率帮扶单位前往蒙渡村,对全村45户贫困户和贫困党员进行新春慰问。
上级领导和帮扶单位的殷殷真情,极大地鼓舞了蒙渡村“两委”的全体人员。扶贫资金也很快到位。2016年底,在扶贫单位支持下,花费近12万元实施了全村主道和广场的路灯安装工程,自筹资金4万元完成了新村民文化广场一期工程,丰富了百姓夜间生活;利用财政10万元奖补资金,启动两个示范组的部分道路建设工程。2017年4月,全村道路建设项目全面动工,并将于近日完工.在工程建设中,村民免费投工投劳帮助修路,并自觉监督工程质量和维护道路。2017年,蒙渡村还将实施“户户通”道路项目和永蒙路扩建项目,让村民走上了盼望多年的水泥路,也让百姓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建设过程中,身为“第一书记”的杨光利每天都要“泡”在工地上,监督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村里的蒋书记对笔者说,杨书记来村之后,修路、修广场真是上心,每天大太阳顶起都要到工地上守着。以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现在晒得黑黑的,这里水田多,蚊虫也多,确实为蒙渡的发展尽了心呢。
笔者看到,村里新修的道路笔直、平坦,农用车跑过,泥浆洒在路面,村民们自发地找来水桶,从边沟里打水进行冲洗。村民们说:“好不容易修起来的路,就要好好保护,多用些年。”
项目到户,产业引导精准扶贫
和上文提到的张水平情况差不多,蒙渡村有9户精准扶贫户,致贫原因不一,但贫困现状都是相同的。大部分都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怎么使这些贫困户重新走上致富之路呢?这个问题杨光利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动员村两委一班人,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进行帮扶。他在村两委召开的会上说,做基层工作就是要做实,尤其是年轻人,不能有混天黑的心态,真正帮老百姓做了事,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村民苏金生,以前每年都进藏打工,有大约七八万元的年入,日子过得很滋润。但前几年患上了胃癌,胃被切除了大半,而且一旦发作起来就痛不欲生,不能出去打工了,加上妻子又患有甲减,一下子家底都掏光了。唯一的收入是每天在家编一点小藤椅来卖,一把藤椅才卖五元钱。成了贫困户,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杨光利了解了苏金生的情况后,一方面让他积极治疗,另一方面为他搜寻项目。苏金生以前曾经喂过鹌鹑,还散养过兔子。经过权衡,养鹌鹑的劳动强度太大,不适合老苏的身体状况。养兔出栏快,是很好的路子,但一到崇州一问,种兔的价格很高,一只种兔要好几百元。杨光利在网络上多方寻找,又托朋友打听,终于了解到一家饲料公司,能很低的价格提供种兔、购买饲料,如果兔子卖不掉,公司还能回收。这样的好事岂能错过?苏金生借了些钱,搭起了棚子,建起了笼子。杨光利给他找来了扶贫款,从60只种兔开始,目前发展到成年兔上千只!苏金生感慨地说:“杨书记这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
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增长如何解决,是脱贫攻坚的核心问题。贫困户家里有几口人,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疾病,会不会影响生产劳动,家庭负担重不重,房子有没有危险,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自己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技能?村第一书记杨光利和村干部通过多次摸排走访,了解清楚精准扶贫户真实情况和脱贫意愿,因地制宜制定每户脱贫方案和具体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落实技术保障,巡查实施情况。目前,全村9户精准贫困户通过从技术、资金等方面帮助发展生猪养殖、家兔养殖、泥鳅养殖和鱼类养殖等家庭产业,通过动员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施残疾救助和危房改造等项目,已有7户基本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并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今年,村上在充分总结去年产业帮扶的得失和经验后,重点突破尚存在差距的宋元海、吴志辉户,做到一个不落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致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蒙渡村长期以来就是劳务输出村,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不错,但是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来说,怎么完成崇州市提出的“两个70%”,即“到2017年底,全市16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成都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精准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我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的硬指标?
杨光利说,自己到蒙渡村任第一书记的任期还有半年,为了完成这个硬指标,除了搭建“健康通道”,为村民健康为解决身体疾病,引导他们积极面对,造血自救外,还必须主要从产业发展进行转型下功夫。通过加强土地集中流转,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促进村民增收。一是引入外来资金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将每亩租金从原来500元左右提高到800元,提高村民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加强对种养殖大户和农业合作社培育,形成89.4亩蔬菜种植大户、600亩水稻和洋葱二季种植大户、2个100亩水产养殖大户、2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大户和村集中经济农业合作社30亩蔬菜种植新格局,三是结合村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多方面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特色产品培育问题。四是增加村民务工收入比例,闲散劳动力可就近在大划镇工业园区、周边市县建筑工地,或到西藏务工,根据模排情况,今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400余人,较往年大幅提高,留守劳动力可以满足种植大户用工需求。
在谈到自己任职“第一书记”一年来的感想时,杨光利动情地说,蒙渡村只是全国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100个相对贫困村中正在向脱贫发起抗争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位“第一书记”要看得清现状,走得进百姓,带得好村干部,找得到办法,利用好有效资金和资源、踏实做好每一个扶贫项目、培育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富民,也要守得住绿水青山、建设好美丽家园,才能完成好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重托。